論精神與物質
- 仁惠 Ren-Hui
- Apr 27
- 3 min read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一個概念。應用到社會中來説,就是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會影響社會的思想意識形態的發展狀況,如法律、文化,社會風氣等等。應用到個人,則可以理解爲,一個人物質財富上的富裕程度決定了這個人的思想和精神上的豐富程度。
這句話常常被當作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被大衆引用。隨著我越來越常聽到這句話,同時發覺許多把這句話奉爲圭臬、追逐物質滿足的人,卻在精神上愈發迷茫、貧瘠 —— 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第一次認認真真的坐下來思索這句話以及其背後的含義。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背後隱藏的問題,在根本上其實是物質與精神的關係問題。重新審視這句話,我發現這句話的底層邏輯是:物質決定精神。也就是說,物質是第一性的。
明白了這一點,我開始思考:物質真的是第一性的嗎?
中國自古就有“相由心生,境隨心轉”這樣的説法,認爲同樣的境遇,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態下會有不同的解讀從而有不同的應對和措施,而這不同的應對之法也恰恰決定了未來事情的不同走向。每個人無論身處何種社會階層,背景幾何,都會面對生活的考驗,遇到各種困難。同樣面對人生中的失意和起伏。一個樂觀的人,能夠坦然的接受現實,把它當作豐富自己人生閲歷並從中吸取正面教訓的機會,未來就會越做越好;而一個悲觀的人,會怨天尤人,把生活中的苦當作上天的不公,推卸責任,逃避問題,那麽其人生之路自然也就越走越窄了。
在心理學上這叫做“self-fulfiling prophecy”,講的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也許并不是物質決定了精神,而是精神決定了物質?
這也讓我聯想起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叫做“棉花糖測試”。試驗人員隨機挑選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智力水平的孩子。讓每一個孩子單獨呆在一個房間裏,試驗者給這些孩子們一塊棉花糖,並告訴他們,他們可以選擇現在吃掉棉花糖,但是如果他們能等到大人回到房間後再吃,就可以獲得額外的一塊糖作爲獎勵。房間裏的錄像機如實的記錄下了不同孩子的不同反應和選擇:有的孩子几乎是實驗者一離開房間就把糖放進了嘴裏;有的孩子開始能夠忍住不吃,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等不到大人回來而失去耐心吃掉了糖;有的孩子盯著棉花糖直嚥口水但是堅持等待著到最後;有的孩子捂住自己的眼睛,不讓自己看到棉花糖從而剋制要吃糖的慾望。
這是一個追蹤實驗。許多年後,當年的孩子已經成人,心理學家們對他們進行了追蹤訪問,發現那些能夠忍受住棉花糖誘惑、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的孩子,相較於不能等待的孩子,受教育水平、財富水平、社會地位都要更高,而離婚率、犯罪率則更低。同時,棉花糖測試還發現,通常人們往往認爲家庭背景和父母的階層和受教育程度對於一個人成年後的生活順利成功與否起著相當大的作用,可這個實驗的結果似乎顯示出延遲滿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的這種能力對一個人起著更加大的決定性作用。來自貧困家庭的孩子缺乏自制力,貧窮是精神力量缺失的產物而不是原因。
所以古今中外,在學校、家庭、社會中,無不鼓勵培養積極、堅韌、剋制、樂觀、善良和忍讓這些優良的品質,因爲這些他們才是能真正塑造一個人的東西。一個物質上富有、精神上貧窮的人也不會真正的得到尊重,而是會被叫成“土豪”“土財主”,其中雖沒有反義,但有貶義。
遺憾的是,現在的教育似乎對這些精神、品行方面的培養强調的越來越少了,這個社會都變的越來越“務實”,著眼於現實世界有形的事物,把精神、信仰這些實證科學證明不了的事情全部劃分到哲學和神學領域,并且將其邊緣化。
在我看來,也許這恰恰是犯了捨本逐末的錯誤。
Comments